培养学生国际视野。连续参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和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等测评★★,为上海教育改革提供坐标参照。支持建设上海纽约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等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鼓励支持学生赴海外学习实习★★★,构建非通用语种大中小学一体化培养机制,持续开展国际友好城市青少年夏令营,吸引国际青少年来沪交流学习★★★,促进中外青少年交流交往★★。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义务教育毛入学率和巩固率★★★、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等指标均接近100%。全面落实★★“5+2”和★★★“作业辅导+素质活动”相结合的校内课后服务。推行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两轮“五项标准”★★★,实施学区集团高质量发展★★★、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新优质学校建设★★★、城乡学校携手共进等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组合拳”,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流动实现常态化,数智赋能教学改革初见成效。
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接续开展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计划★★★、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创新策源能力提升计划等重点建设★★,实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个《意见》+十大专项计划★”★★。研究生学位授权高校增至30所★,其中博士高校24所、硕士高校6所。15所高校★★★、64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上海高校进入ESI前1%、前1‰、前1‱的学科数由2018年的87个、10个、1个,增至2024年的186个、39个、3个,增幅分别为113.8%、290%和200%。
深化教育国际合作。用好改革开放桥头堡优势★★★,重点扩大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招生,鼓励高校与共建国家合作实施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等“小而美”合作办学项目★★★,依托上合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加强国际司法互学互鉴,依托WTO亚太培训中心等平台开展多边贸易交流合作★★。鼓励开展高校科学研究开放合作★★,上海高校牵头组建9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牵头组织或参与一批国际大科学计划,为国际科研创新作出贡献。
2024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又一次召开★★★,吹响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号角。上海教育系统牢记习殷殷嘱托,砥砺奋进★★,以高质量教育服务促进高质量发展,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奋力谱写教育强国建设的上海篇章。
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服务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回应和满足市民对优质均衡、丰富多元教育的新期待★。
2018年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以来,上海教育系统认真贯彻习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创建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和实施“一市两校★”教育综合改革、“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思政课”综合改革、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等重大试点为契机★,勇当排头兵★、敢为先行者,为全国试制度★、测压力、探新路,加快发展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一流教育。
建设全国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出台《上海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方案》★,实施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分类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用人评价5个专项行动★。建立各区党政主要负责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制度★★★,推行高校分类评价改革,迭代实施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绿色指标★★”3.0版,完善以师德为第一标准、以育人为核心内容、以能力和贡献为重要导向的教师评价★★。完成全国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建设,落实国家交办16项探索性任务★★。
完善教育综合改革法治保障。施行全国首部将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合并立法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条例》、首部针对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地方性法规——《上海中小学校外实践教育促进规定》。出台培训市场综合治理“一个《意见》+一个办法”,构建民办学校分类许可登记管理制度。推行中小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制度,校园暴力与学生欺凌防范治理机制更加健全★★★。落实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
推进人才供给侧改革★。出台高校招生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扩大基础学科和急需领域培养规模★★★,调控艺术★、管理、法学和部分外语类培养规模,理工农医类本专科招生规模稳步增长★,增量计划重点投向基础理科和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以及城市运行、重要民生领域相关高职专科专业。中高★、中本、高本贯通★★★、“五年一贯制”专业点分别增至205个★★、76个、46个★★、65个★★★,中职贯通培养专业点占比达40%,产教深度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健全。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持续保持全国领先。
秉承★“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创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国家示范区为牵引,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提升高校创新策源能力。上海高校每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大奖”约占全国高校10%、全市60%★,在国际顶刊发表论文数约占全市65%。第八届全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九届全国高校哲社研究优秀成果奖获奖情况保持全国领先★。出台大学科技园改革发展行动方案,★★“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大零号湾”等国家大学科技园承载区对区域科技产业发展的贡献能级显著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项目数和合同金额逐年创新高★。
树牢“强教必先强师”理念★★,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打造一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四有”好老师队伍。
服务国际教育治理。创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沪设立一类中心——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引驻国际戏剧协会总部,设立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亚洲海事技术合作中心★★,创建中医药国际标准化研究中心,打造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高校涉外智库平台★★★,更好服务国际教育治理。(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任朝霞)
加强教育综合改革制度供给。健全教育部和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共建合作机制,接续签署部市共同全面深化上海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2021—2025年)★★★、部市深入推进上海市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战略合作协议(2023—2025年)、部市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化高等教育“两个先行先试”重点工作备忘(2024—2025年)。组建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市委高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强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实施的统筹组织与督促落实。
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扩容★。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在校生规模由2018年的13★★★.43万人★、38★★.35万人、14.41万人、3.47万人,增至2024年的14★★.76万人、43.97万人、20★.67万人和6★★.25万人,增幅分别为9.90%、14★.65%、43★★.44%和80★★★.12%,新增6所服务区域和行业的新型高职和1所职业本科。每年培养1★★.9万名学生成为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每年提供100万人次技术技能人才鉴定和培训★★。
坚持开放合作★★、互学互鉴,以对外开放推动改革创新,教育服务力、贡献力和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发挥优秀教师引领示范。王振义获授“共和国勋章”国家荣誉称号,于漪获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涌现了“时代楷模”吴蓉瑾、全国“最美教师”郑时龄、张文宏★、陈明青、张人利,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应彩云、封莉容、周美琴、赵东元等先进教师代表★★★,10名优秀校长和教师入选第五届“上海市教育功臣”。
学前教育托幼一体。新建和改扩建259所幼儿园★★★,平稳应对在园幼儿峰值★★。促进托幼一体化★,全市托额供给量超过10万,幼儿园开设托班占80%★★,社区托育“宝宝屋”基本实现街镇全覆盖,保教和看护服务质量持续提升★。
终身教育泛在可及★★★。打造以上海开放大学为枢纽、高校和职业学校深度参与的开放办学格局,拓宽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应用领域并辐射长三角地区★。分类举办“少而精”的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探索构建具有上海特色的“双元制★”职工继续教育模式。实施老年大学倍增计划,加大老年学习资源供给★;开展老年数字教育进社区活动,建设各类老年智慧学习场景★★,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时代、享受智能便利。通过课程、活动等为市民提供多层次的终身学习产品,荣获“全球学习型城市奖”。
树牢★“教”为★★★“科★”服务★、为“产”育人理念,全面提高高校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级。
优化提升队伍结构质量。小学★、初中、高中★★★、高校专任教师由2018年的5.68万人★、4.10万人★★★、1.84万人和4.46万人,增至2024年的6.78万人★、5★.04万人、2.27万人和5.31万人,增幅分别为19★★★.37%★、22.93%★★、23★★.37%和19.06%,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持续优化★★。集聚一支由119名“两院”院士和3800余名国家级人才领衔的高校教师队伍★。
坚持劳育塑人★★★。立足超大城市实际,构建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劳育格局,建设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持续开展“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布局2100余家社会实践基地,提供80多万个劳动实践岗位。
坚持美育润心。实施面向人人的大中小学美育和艺术教育★★,帮助每位学生通过在校学习掌握1—2项艺术专项特长。构建上海市学校艺术★★★“一条龙★★★”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布局,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活动★★”。高校全覆盖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计入学分★,每位大学生须至少选修1—2门艺术课程。全国第七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上海节目作品入围率居全国首位,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海学校参与率达95★★★.3%,位居全国第一★★。
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各学段教师绩效工资水平保持合理比例。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鼓励行业企业在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时★“教师优先★”。
坚持德育铸魂★。构建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打造“三圈三全十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框架初步搭建★★。深化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改革,一校一特色的★★“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全面推广。建设高校中国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创新发展中心,布局3所全国重点、7所上海高校重点和13所上海高校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内容供给平台持续建强。
坚持体育强志★★★。推行“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体育课改★★★,构建★“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落实学生每天综合运动2小时,促进人人会游泳★★★、人人熟练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国家最新监测显示,上海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97★★.9%、优良率61★.1%,较2018年明显提升★。上海代表团在全国会的金牌数★★、奖牌数★★★、总分均列第一。
上一篇:春节中国文化对世界最深情的守望
下一篇:最高人民|利来平台检察院
版权所有:山东新鸣电子有限公司 鲁ICP备14009166号
电话:15966089909 邮箱:zhuxiue@126.com 地址:山东省寿光市西环路中段